球火体育

球火体育  >  媒体地大  >  正文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公司(武汉):把追求学术卓越写进祖国山河

发表时间:2022-11-04     点击:次     编辑:程晓龙

◎本报记者 吴纯新 通 讯 员 魏海勇 曹南燕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振奋人心、指引方向。”(中国)科技公司(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表示,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并以“学术卓越”为践行发展之道,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

没有学术卓越,就没有一流大学。

11月7日,(中国)科技公司(武汉)(以下简称地大)将迎来70华诞。七秩芳华,地大扎根祖国大地,勇攀学术高峰。

聚焦前沿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需要坐长时间的‘冷板凳’,厚植根基,才能以原始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黄晓玫说,建校70年来,地大众多教授以国家的需要为研究方向,面向国际前沿深耕研究领域,下硬功夫把冷板凳坐热。

近年来,该校构建完善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前沿发展动态,攻坚地球科学领域关键技术,探索最具未知性、先驱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氢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储存与运输,是制约“氢能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关键难题。今年3月,地大程寒松教授团队研发的液态储氢技术,正式列入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现有的炼油厂及加油站稍加改造,即可应用于氢的规模化储存、运输和加注,从而大幅降低氢能规模化利用成本。”程寒松团队介绍。

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四位一体学术创新基地建设。2017年,地大启动实施“地学长江计划”, 聚焦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汇聚多学科、多团队研究力量,为长江健康做“大体检”。

“历经5年‘地学长江计划’系统地研究,我们致力打造‘生态长江’‘智库长江’和‘文化长江’,提出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方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科技公司(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说。

打造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

“高校必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黄晓玫表示,学术卓越最核心的体现,就是要“打造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持续推动教育创新,着力培养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的拔尖创新和领军人才。”

地大将前沿科技与育人育才相结合,探索以前沿技术为驱动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未来技术前沿导论》课程。

不让教学与科研割裂对立,让科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早在2012年,该校就与中国科学院8家科研院所建立“C2科教战略联盟”,成立李四光学院,搭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平台。

董健彪是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2021年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赛上获得金奖。他说,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地大坚持“知识融合、技术集成、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理念,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跨专业开展科研立项的形式提前进入课题组,让我像串联电路一样,把不同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了。”该校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学生邵乘霖说,他很高兴自己在本科阶段就可享受到“科研导师制”和“项目结对子”福利。

以需求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创工作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地大始终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发展作为落脚点。

为助力湖北竹山脱贫,学校将长期选派“精锐之师”到竹山县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学校发挥学科及资源优势,经过校地多年共同努力,让绿松石产业成为竹山第一大支柱产业,带动5万人就业,全县1.1万人因绿松石产业直接脱贫。

去年5月,该校与武汉金龙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共同创立长江流域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立足武汉,覆盖湖北,面向长江流域,辐射全球,力争在5—10年内建设成为碳中和数据中心、技术中心、人才中心。大学与社会企业之间应积极寻求合作,优势互补,打通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王焰新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资源与环境安全面临的矛盾和短板越来越突显,亟须地质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地大重点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中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学校将加快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涵养家国情怀,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不断向新的未知领域发起挑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黄晓玫说。


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11/03/content_543842.htm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