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要闻

第二届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武汉论坛在我校举行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胡梦婷)6月25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武汉论坛,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原副校长傅安洲,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杂志主编吴潜涛,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骆郁廷,以及来自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我校等高校的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与会。来自全国高校的300多名师生,在线上参与本次会议。会议围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黄晓玫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指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于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她希望,大家在这次论坛交流中,能够形成更多深刻学术见解和观点,共同为深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吴潜涛教授表示,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加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要求。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中实现新突破。同时他也对其主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杂志进行介绍,希望学术同仁继续给予支持,建好这一学术阵地。

骆郁廷教授以《人民至上与资本至上:中美价值观比较分析》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中西价值观的本质差异及其经济根源角度,对中西尤其是中美价值观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他认为,中西、中美价值观的本质差异就体现在人民至上与资本至上的差异对立上,导致这一根本差异的经济根源,在于两国所有制关系不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研讨会上,我校傅安洲教授以《西方政治价值观教育高端智库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进行发言。他从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出发,阐述了西方政治价值观教育高端智库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研究对象、范式、框架和研究成果的角度,阐明团队的研究进展;从研究价值及研究重点角度,对研究的深入拓展进行展望。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峰教授以《比较的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思考》为题,从时代催生、学科发展、现实驱动的视角,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内涵、必然趋势和重要性;并围绕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际话语这一新的使命担当,以首都师范大学设置的相关课程为例,强调战略部署的重要性,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高地教授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比较的重要论述探析》为题,论述了围绕比较研究开掘经典文献、经典理论的意义价值,展示了该校在前期探索阶段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重要成果,并从比较的价值、目的、原则和方法四个层面,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观点 。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倪素香教授以《中日高校德育政策的比较研究》为题,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高校德育政策的演变,并对中日两国高校德育政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总结了高校德育政策实施的理念、内容、措施和效果方面的相关启示。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克军教授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批判的问题》为题,从批判的依据、标准、现实制约因素、能力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如何进行科学批判的问题,提出批判的前提是要穷尽批判的事实资料,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康秀云教授以《美国高校师德建设之规则立德研究》为题,从制定主体、内容聚焦点及操作细则三个方面,对美国高校师德规范作了详细介绍,并基于美国高校师德建设实践对师德规范的本质、作用及其评价展开了深入反思。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琪教授以《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话语创新》为题,从如何坚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参照系、如何创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何拓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把握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形态。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蒋菲教授以《课外活动对大学生人生理想发展的作用研究——基于中美数据的比较》为题,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关于课外活动与人生理想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详细对比了中美大学生在课外活动类型、人生理想样态以及课外活动对其人生理想发展作用方面的差异。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阮一帆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国别研究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为题,以德国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对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国别研究中的概念内涵、彼此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辨析和阐述,指出时间和空间尺度在国别研究中有助于进行历史断代、重大意义事件选择和规律探索。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文沛教授以《德国二战大屠杀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当代挑战》为题,对德国二战大屠杀教育的涵义进行了历史解读,从时代背景、现实发展、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等方面,具体论述了50年代、60年代和两德统一后德国大屠杀教育的历史发展,阐明了历史修正主义思潮下当代德国历史认知的分歧,指出历史记忆与政治教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在青年学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小香、山西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远杰、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韩晓芳,分别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意蕴解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演进与反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为题,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张宝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讲师孙成、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任平、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逸,分别聚焦国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力量协同问题、“少子化”时代日本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德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的历史嬗变及时代特点、南非价值观教育与种族主义问题,把握与追踪国外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发展动态;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秋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黄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刘术兵,以西方智库研究为重点,进行了个案分析和话语研究。

论坛闭幕式上,阮一帆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表示,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1位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学子主要围绕“价值观教育国别与比较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及方法论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进展”等三大领域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既对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又对新时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现的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还对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

发表时间:2022-06-29点击:编辑: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