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要闻

地大毕业生:在奋斗和奉献中点亮青春之光


地大新闻网讯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告别。回首望去,地大毕业生用他们高昂的姿态诠释了青春最靓丽的色彩,或在知识的海洋领航,或在生活的天空翱翔。他们中有人志存高远,精益求精,也有人甘于奉献,一丝不苟。青春应当怎样度过?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答案。

韦仕莉:奉献自我 发光发热

韦仕莉是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第十三届挑战杯一等奖等荣誉,毕业后她选择担任学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在支教活动中发光发热,奉献自我。

韦仕莉在本科生阶段学习十分刻苦,尽管来自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县城,但是她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一学期的学分绩点都在稳步上升,大三学年学分绩点4.05,位列专业前10%,并获得了该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标兵称号。对于成绩,她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韦仕莉的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2018年,她加入学校第九届民族学生骨干班并担任宣传委员,这次经历点燃了她对新闻宣传的热情。大学期间,她加入学校大学生记者团,曾任记者团团长,带领记者团获得了当年的“年度全国新媒体贡献奖”荣誉,制作的推文浏览量超10万人次,撰写文章多次登上校报和新闻网。同时,她也被聘为湖北校媒记者团分管主席,多次统筹举办湖北省校媒“新闻沙龙”活动,吸引全省高校校媒工作者前来交流学习,撰写的稿件多次被中国青年报刊登。新闻宣传工作的经历让她明白,其实人也像所写的稿件,总要在一次次的修改、打磨中才能熠熠生辉。

大学期间的寒暑假,韦仕莉热衷于志愿支教事业,共参与8次支教工作,辅导近千名学生,志愿时长超过300小时。2019年,她随队去往湖南怀化进行暑期支教。2020年疫情期间,她一边在家乡进行返乡人员名单统计,一边为远在吉林通化抗疫人员的子女义务辅导。2021年7月,她带队前往山西吕梁,为120余名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她说,支教让她接触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和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韦仕莉希望在接过研支团的学长学姐手中的接力棒后,讲好每一堂课,发挥青年去到一线的作用。除此之外,她也希望在支教完的研究生阶段,能够像本科一样充满活力,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不断挑战自己。

寇俊辉:大胆钻研探索 擦亮青春底色

寇俊辉是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届毕业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将继续钻研,在地大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他以奋斗为尺,衡量自己各方面的行为,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毕业答卷。

寇俊辉研究生期间曾发表4篇论文,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软著2项,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地努力钻研和克服重重困难。本科阶段,科研梦想的种子在他心里扎根发芽。步入研究生阶段,他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欣慰地谈到:“科研原来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当我第一次接触关于机器学习技术产品研究时,在导师的指导和自身兴趣的驱动下,我学习了很多,逐渐坚定了走科研这条道路。”

获取果实的途中必然有着荆棘,如本科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的差异、疫情影响等。但寇俊辉并没有退缩和懈怠,而是利用在疫情期间在家空余时间,弥补编程等专业知识的短板,让自己在研究安全人机方面更上一层楼。导师的帮助让他越过一道道坎坷,每当遇到不清楚的知识,导师总是细致热情地解答。他认为科研是需要不断学习和钻研的,夜深时,实验室内还有忙碌的身影是早已习惯的场景,虽然学习与研究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从中也收获了乐趣和奋斗的方向。

在科研之外,他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中。疫情时期,看到分发防疫物资的人手不够,他便主动加入其中,参与家乡的抗疫。作为社区志愿者持续四年参与老年人关怀活动。志愿活动不是为了特定的目标,而是从帮助他人为起点,同时丰富自身,这种志愿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寇俊辉思想和行为。他说:“志愿服务不应该局限于形式或者目的,可以是跟着志愿组织,也可以是做一件举手之劳的善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寇俊辉的座右铭,同时也是对学弟学妹的寄语。他说,年轻人要向优秀看齐。人于青年时期,理应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努力,用奋斗勾勒青春最美的图画。

程毅康:做有意义的科研 过有价值的生活

程毅康是环境学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他同时攻读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科学/水科学学士学位,是炭合环境科创团队的创始人,全球零碳联盟成员。他曾获7项国家级、8项省级荣誉奖项,获评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已经被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硕士。

程毅康在煤矿区长大,看着矿坑塌陷、道路沉降、煤粉扬尘等环境问题,他的心里早就种下了生态环保的种子。怀着对环保事业的憧憬,他如愿考入环境学院,并从大一开始接触相关的科学研究。

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程毅康越发感受到环境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大二时,他开始作为负责人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基金,并且不断地拓展研究领域。为了更好的进行各项科创活动,大三那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成立了炭合环境科创团队,并成功申请到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科创基金与大创项目。

随着科创项目的发展,他和团队成员意识到,优秀的科研成果需要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于是,他开始带领团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并获得了包括两项“互联网+”国家级铜奖、“创青春”大赛国家级优秀奖在内的多项荣誉。至今,团队已经发展到50多人的规模,成员来自十几个不同的学院,并形成了本-硕-博的科创梯队。程毅康说:“我们欢迎每一位热爱地球、关注生态环境的同学和我们一起,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努力。”

大四时,在学校支持和老师指导下,程毅康成立了炭合环境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团队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推广。他说:“炭合团队立志做有意义的科研,做社会和市场认可的科研。”

“炭合团队,大有可为!”是校长王焰新院士给予他们的寄语,在毕业典礼讲话中,校长以“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付诸创新创业实践”来评价程毅康。“地大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希望大家可以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程毅康用这句话和学弟学妹们共勉,希望大家抓住学校提供的各种机遇,努力成为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地大人。

金子鑫:学习有规划 钻研不松劲


金子鑫是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2021年3月通过阿里巴巴春季招聘面试,同年6月至11月Java工程师岗位实习,通过实习转正答辩并签约就业。

在校期间,金子鑫非常重视学习,但不只单纯关注成绩,而是更强调实际掌握与运用。学习中,她注重效率,讲究方法,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她认为,相比于高中对课本知识的注重,大学的课程更注重实践。她学习刻苦,勇于钻研,努力扩大知识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副班长,金子鑫在学习之余,不仅积极组织各专业同学进行联谊,而且还主动参加了各种活动,学院女子排球队有她的身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团队等也有她的参与。这些非但没有影响她的学习,反而让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变能力,提升了自己。

平衡好学习和课余活动,制定合适的目标是金子鑫的成功秘诀。在平常生活中,她常常会提前一天计划好要做的事,这样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目标。她喜欢动手和实践,所以早早做出就业的选择。为了实习赶学分,她不得不忙碌于教学楼之间,“几乎没有时间与其他人交流”,她说,“但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如今她已在阿里巴巴工作,开启人生新旅程。

回顾大学四年,她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三的长达半年的实习生活。孤身一人前往北京的她,在生活和职场上慢慢摸索。但她的成长也是迅速的,不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每一段泥泞的路,都会见证成功的脚印。

对于未来规划,金子鑫希望能在公司所提供的平台继续学习钻研,同时提升管理和组织能力。

胡楚玉:热爱地球科学 全面成长上北大


胡楚玉是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国际菁英班)专业2022届本科生毕业生,曾担任地质学国家基地班本科生党支部学生书记,获校十大学生标兵,校级百名好班长,周大福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焚膏继晷逐心愿,芳华无悔绽燕园。回想刚踏入校园的时候,胡楚玉希望自己一方面要保持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过好大学生活。大学期间,她不断学习,一路向前。她说,学习科研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她无惧全英文授课的挑战加入国际班;她花费两年坚持经济学专业辅修,成为我校第一批辅修结业的学生;她在大三花费数个昼夜主动往返新校区,学习同位素前处理方法。

心之所向,行则将至。对于成功推免至北大读研,胡楚玉认为她最大的优势在于注重思考,在专业知识、工作方式、人生选择等方面,她都不断思考。她习惯在每年跨年时写一篇全年总结及未来展望,通过回顾,发现自己的成长,收获了自信,也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她以“厚积薄发”与学弟学妹们共勉,“用刻苦勤奋来成就更好的自己,与热爱的地质事业一起书写未来”。

胡楚玉在学生工作中尽职尽责。她从大一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一直担任班长,其所在的班级是国际班,为了锻炼大家英语口语交流、文献阅读、学术表达等的能力,她积极推动学院本科生国际论坛建设,成功举办42期。目前,这已经成为地学院学生自主打造的品牌活动,累计参与超800人次,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胡楚玉所在班级15人,有14人继续在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

进入大四,胡楚玉成为地质学国家基地班本科生党支部学生书记,在胡楚玉的带领下,党支部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学校学生党支部风采大赛一等奖,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在2022年3月顺利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部结题验收。

从班长到学院本科生国际论坛主席,再到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书记,一路走来,胡楚玉积极地贡献力量,一方面大胆创新,一方面强调人文关怀。她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理性”与“爱人”的品质,青年学子应该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在历练中成长成才。

张靖宇:科研始于兴趣,成于坚持


张靖宇是资源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在地大的学习生活中,他潜心学业、多方面发展,在校期间曾担任资源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海洋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获得过湖北省第八届“长江学子”称号、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校级、省级奖项,在专业领域共发表了学术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4篇。

张靖宇2011年考入我校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入学后,他努力学好各门课程,在深入学习中,爱上了自己的专业,渐渐明确了进一步深造读研的目标。他认为本科期间,打好基础,争取做到全面发展,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最关键。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张靖宇大量阅读文献、听报告,在导师陆永潮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研究方向为层序地层与沉积学,在多领域广泛涉猎过程中,他对古地磁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发现在他研究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环境磁学的研究比较少,于是他决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明确目标后,张靖宇主动联系国外的古地磁实验室,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开展短期访学,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在国外进行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研究的同时,张靖宇从零开始学习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知识,“用英语来接触并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是非常花时间和精力的”。他坦言,这些新领域的学习,和自己博士生期间研究成果并没有太多联系,曾经想过放弃,但最后坚持下来了。这为他后续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只要有兴趣,能坚持,脚踏实地、逐步积累,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目前,张靖宇已经进入南方科技大学的海洋磁学实验室,开始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古海洋和古气候,将继续深入研究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他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努力开拓创新,为地球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编后:在地大校园,每年都会涌现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奔赴祖国各地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奉献青春、汗水和才华;有的继续学习深造,在专业研究领域里“挖深井”,寻求新突破。毕业生们要心怀家国、情系人民、无私奉献,牢记“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无畏的攀登精神,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

(学生记者 孔繁洁 王丽欣 胡芯蕊 杜成伟 蔡玲 陈金 陈锦王一 杨正贺 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

发表时间:2022-08-12点击:编辑:张磊